如何利用頻域分析判斷樁身完整性?
先將時域信號進行適當壓縮,然后作幅值譜(加速度信號系數為積分譜),確保頻域曲線的分辨率。其次,排除干擾峰,一般來說,高頻端(谷側)如凸顯單一高峰,而測試系統又有出現安裝諧振之可能,那么該峰當為安裝諧振峰,一般來說,此峰屬50Hz干擾,也不應參與完整性分析。再次,尋找樁底,亦即整樁諧振峰,排除干擾后,屏幕左側的第一(對于小樁或柔性樁而方,如樁土系統出現如動力參數法假定的那種樁土系統共振,其頻率最低,因而整樁諧振峰當為第二)峰,對應的頻率即為整樁諧振基頻,對于明顯的端承樁而言,該頻率所對應的深度大約為2倍樁長(此時,該峰幅值遠高于其它峰),而絕大部分情況下與樁長對應,觀察譜圖中是否有形態類似的諧振峰,利用相鄰峰間差等于樁長和階數增加幅值減少(它排除干擾路線后)的關系進一步判斷整樁諧振峰。如譜圖中有凸的諧振峰出現,讀出其對應的深度(以基頻待),并在時域加以驗證,判明其是否為一缺陷。頻域分析中,擴頸、縮頸、裂隙、離析缺陷有以下幾點區別:
① 擴頸:基頻約為頻差的1/2,但相應幅值遠高于一階諧振峰(一般為2倍以上);
② 離析:基頻約等于頻差,諧振峰較平緩(寬);
③ 裂隙:基頻約等于頻差,可見較多諧振峰,諧振峰較窄;
④ 縮頸:諧振峰特征介于裂隙與離析之間。
與時域分析相比較,頻域除易于判明和排除干擾源外,對于深部缺陷(包括樁底)也較時域為優。